Website logo

'The Pursuit of Wisdom' Public Lecture Series - Prof. Tony MOK

14 October 2019

Cancer, to the patients, seems like the end of the world. Who knows the feeling of walking this long and winding road to conquer cancer?

‘As a clinician-scientist, my duty is to create hope for patients,’ said Professor Tony Shu Kam MOK,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Oncology, CUHK Faculty of Medicine. Prof. Mok has been standing by patients and researching lung cancer treatments for years. He is the first one to really put in practice personalised medicine in advanced lung cancer. He founded targeted therapy and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therapy. Bestowed with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and considered as ‘a legend in medical oncology’, Prof. Mok will tell us of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to conquer cancer and create hope for patients.

 

[ Full Lecture Video Recap ]

[ Photo Album ]

[ Press Release ]

[ More Public Lectures ]


Prof. MOK's article published in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hinese version only)

抗癌漫長路(撰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

「醫生說我只能多活幾個月,但我想見證兒子大學畢業、娶新抱、抱孫……」癌症病人與腫瘤科醫生看待生存,可以完全不一樣。醫生說的是供參考的統計數字,但病人看的則是希望。 希望是讓人生存的最大動力。由200多年前第一次發現肺癌開始,科學家努力研究,就是為拉長病人生存期,創造希望。

  • 莫樹錦教授以「抗癌漫長路」為題,主講第八場、亦是最後一場「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

預防癌症

很多人以為戰勝癌症等於要根治癌症,其實不然。不讓戰爭發生,也是勝利,所以預防癌症是戰勝癌症的第一步。

肺癌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由1761年初發現此疾,到首個顯示吸煙可引致肺癌的統計,相距200年。從此,禁煙成為預防肺癌的主要措施。後來,新敵人「電子煙」出現。電子煙把尼古丁融於液體,加熱轉化為蒸氣,等同吸防凍劑,可傷腎引致失明,幸香港全面規管電子煙,否則後患無窮。

肺癌病人中,超過七成發現時已是第三、四期。這是因為除氣管和肺膜外,肺內便沒有神經系統。如果腫瘤不近氣管和肺膜,早期不感痛楚,便難以發現。要及早發現肺癌,X光檢查絕不足夠,電腦斷層掃描能找出癌細胞前身「磨玻璃影」,好讓醫生在病變前及時清除。美國一項5萬人的研究證實,電腦掃描能將肺癌死亡率減少20%。至於驗血檢測,中大盧煜明教授針對鼻咽癌的研究顯示,憑血漿中驗出EB病毒DNA,可發現極早期鼻咽癌。坊間檢測早期癌症的驗血項目,則大多都沒有根據。

消除癌症

愈早發現癌症,便愈能徹底清除它,而切除手術是早期癌症的最好治療方案。第一個手術切除肺葉的成功個案距今70多年,手術近年迅速發展,機械臂切除腫瘤的微創手術快捷安全。將來待5G通訊系統發展成熟,更有望遙距跨國做手術。切除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例如化療)亦將增加免疫治療選擇,檢驗腫瘤以訂造疫苗,讓病人以自身免疫力打敗殘餘癌細胞。

癌細胞本身不是病毒或細菌,它靠不斷膨漲影響器官運作,引致骨折阻礙行動、肺水增加影響呼吸、破壞腦功能和肝功能等。若不能完全移除,只要克制生長,也可做到與癌共存。

  • 莫教授領導多個重要的大型跨國研究,是全球第一人將晚期肺癌治療個人化,去年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被譽為「腫瘤學傳奇」。他於講座上分享他與病人共同作戰的歷程。

與癌共存

以往,治療晚期肺癌主要靠化療,現在標靶治療已是一線治療方案。標靶藥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能克制有「驅動癌基因(俗稱標靶)」的癌細胞生長,而不影響正常細胞。今年年初,我一位來自菲律賓、年逾60歲的病人來港求醫,由標靶檢測確認他帶有EGFR基因病變,到抽取組織化驗確認肺癌,再到開標靶藥,只花了5天。服藥少於一個月後,腫瘤已經消失,他至今仍在服藥,情況穩定。

即使癌細胞出現耐藥,也不用放棄,因為逾半病人耐藥時會出現T790M基因突變,這時就可轉用第三代標靶藥。除以上兩種標靶及另一常見標靶ALK外,近月我們研究出針對2012年才被發現的標靶RET的藥物(LOXO-292),效用達68%,平均控制時間更達18個月,還有更多標靶實在不能盡錄。

作為醫生,能研究出新藥物,盡力為病人找標靶,拯救生命,是很有滿足感的事。我一位病人用藥已超過13年,與癌共存,十分鼓舞。

  • 問答環節由校友徐緣先生(左)主持,莫樹錦教授與參加者交流討論。

不適合標靶治療的病人,也可選擇免疫治療,透過抑制體內PD-L1蛋白,重啟免疫系統以攻擊癌細胞。中大的研究發現,只要腫瘤細胞PD-L1的表達量超過1%,即可考慮免疫療法,平均20個月的生存期增加至30個月。研究更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於今年更改指引,由以往PD-L1表達量需達50%才可納免疫治療為一線療法,放寬至達1%就可以。

未來抗癌路

憑藉醫學界的不斷努力,近年收集的長期生存數據顯示,肺癌平均壽命已由1年多延至4年,而且將來會有更多治療方案,包括已有初步成績的基因編輯,或製造個人化預防疫苗。

不過,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抗癌路仍然漫長。我的一位好朋友,一位傑出的外科醫生,是他將微創手術引進香港公立醫院。2017年,我收到他來電指有不妥,檢驗後證實為第四期肺癌,擴散至骨,我為他驗盡標靶,發現RET標靶呈陽性,幸當時我已開始研究LOXO-292標靶藥,加上化療、電療、免疫治療,能控制一段時間。治療期間堅持每日上班,過正常生活,到世界各地旅遊,憑着勇氣、家人支持及最好的醫療技術生存。可惜後來治療終告失效,我將永遠懷念這位好朋友,亦想藉他的生命故事勉勵病人勇敢面對癌症。

我們要戰勝癌症,漫漫長路仍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