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logo

「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莫樹錦教授

2019年10月14日

當病人得知自己患癌,就如世界末日來臨。面對漫長的抗癌路,有誰共鳴?

「作為醫生和研究員,我的工作是為病人帶來希望。」國際肺癌權威、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多年來致力研究肺癌治療,率領全球將晚期肺癌治療個人化,開創標靶治療,研究免疫療法,與病人共同作戰。被譽為「腫瘤學傳奇」、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的莫教授,將分享他研究癌症的漫漫長征,為病人創造希望。

 


抗癌漫長路(撰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

「醫生說我只能多活幾個月,但我想見證兒子大學畢業、娶新抱、抱孫……」癌症病人與腫瘤科醫生看待生存,可以完全不一樣。醫生說的是供參考的統計數字,但病人看的則是希望。 希望是讓人生存的最大動力。由200多年前第一次發現肺癌開始,科學家努力研究,就是為拉長病人生存期,創造希望。

  • 莫樹錦教授以「抗癌漫長路」為題,主講第八場、亦是最後一場「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

預防癌症

很多人以為戰勝癌症等於要根治癌症,其實不然。不讓戰爭發生,也是勝利,所以預防癌症是戰勝癌症的第一步。

肺癌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由1761年初發現此疾,到首個顯示吸煙可引致肺癌的統計,相距200年。從此,禁煙成為預防肺癌的主要措施。後來,新敵人「電子煙」出現。電子煙把尼古丁融於液體,加熱轉化為蒸氣,等同吸防凍劑,可傷腎引致失明,幸香港全面規管電子煙,否則後患無窮。

肺癌病人中,超過七成發現時已是第三、四期。這是因為除氣管和肺膜外,肺內便沒有神經系統。如果腫瘤不近氣管和肺膜,早期不感痛楚,便難以發現。要及早發現肺癌,X光檢查絕不足夠,電腦斷層掃描能找出癌細胞前身「磨玻璃影」,好讓醫生在病變前及時清除。美國一項5萬人的研究證實,電腦掃描能將肺癌死亡率減少20%。至於驗血檢測,中大盧煜明教授針對鼻咽癌的研究顯示,憑血漿中驗出EB病毒DNA,可發現極早期鼻咽癌。坊間檢測早期癌症的驗血項目,則大多都沒有根據。

消除癌症

愈早發現癌症,便愈能徹底清除它,而切除手術是早期癌症的最好治療方案。第一個手術切除肺葉的成功個案距今70多年,手術近年迅速發展,機械臂切除腫瘤的微創手術快捷安全。將來待5G通訊系統發展成熟,更有望遙距跨國做手術。切除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例如化療)亦將增加免疫治療選擇,檢驗腫瘤以訂造疫苗,讓病人以自身免疫力打敗殘餘癌細胞。

癌細胞本身不是病毒或細菌,它靠不斷膨漲影響器官運作,引致骨折阻礙行動、肺水增加影響呼吸、破壞腦功能和肝功能等。若不能完全移除,只要克制生長,也可做到與癌共存。

  • 莫教授領導多個重要的大型跨國研究,是全球第一人將晚期肺癌治療個人化,去年獲歐洲腫瘤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被譽為「腫瘤學傳奇」。他於講座上分享他與病人共同作戰的歷程。

與癌共存

以往,治療晚期肺癌主要靠化療,現在標靶治療已是一線治療方案。標靶藥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能克制有「驅動癌基因(俗稱標靶)」的癌細胞生長,而不影響正常細胞。今年年初,我一位來自菲律賓、年逾60歲的病人來港求醫,由標靶檢測確認他帶有EGFR基因病變,到抽取組織化驗確認肺癌,再到開標靶藥,只花了5天。服藥少於一個月後,腫瘤已經消失,他至今仍在服藥,情況穩定。

即使癌細胞出現耐藥,也不用放棄,因為逾半病人耐藥時會出現T790M基因突變,這時就可轉用第三代標靶藥。除以上兩種標靶及另一常見標靶ALK外,近月我們研究出針對2012年才被發現的標靶RET的藥物(LOXO-292),效用達68%,平均控制時間更達18個月,還有更多標靶實在不能盡錄。

作為醫生,能研究出新藥物,盡力為病人找標靶,拯救生命,是很有滿足感的事。我一位病人用藥已超過13年,與癌共存,十分鼓舞。

  • 問答環節由校友徐緣先生(左)主持,莫樹錦教授與參加者交流討論。

不適合標靶治療的病人,也可選擇免疫治療,透過抑制體內PD-L1蛋白,重啟免疫系統以攻擊癌細胞。中大的研究發現,只要腫瘤細胞PD-L1的表達量超過1%,即可考慮免疫療法,平均20個月的生存期增加至30個月。研究更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於今年更改指引,由以往PD-L1表達量需達50%才可納免疫治療為一線療法,放寬至達1%就可以。

未來抗癌路

憑藉醫學界的不斷努力,近年收集的長期生存數據顯示,肺癌平均壽命已由1年多延至4年,而且將來會有更多治療方案,包括已有初步成績的基因編輯,或製造個人化預防疫苗。

不過,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抗癌路仍然漫長。我的一位好朋友,一位傑出的外科醫生,是他將微創手術引進香港公立醫院。2017年,我收到他來電指有不妥,檢驗後證實為第四期肺癌,擴散至骨,我為他驗盡標靶,發現RET標靶呈陽性,幸當時我已開始研究LOXO-292標靶藥,加上化療、電療、免疫治療,能控制一段時間。治療期間堅持每日上班,過正常生活,到世界各地旅遊,憑着勇氣、家人支持及最好的醫療技術生存。可惜後來治療終告失效,我將永遠懷念這位好朋友,亦想藉他的生命故事勉勵病人勇敢面對癌症。

我們要戰勝癌症,漫漫長路仍在前方。

原文於 2019 年 11 月 29 日《信報》教育版刊登


 

 

[ 講座足本重溫 ]

[ 講座相片 ]

[ 新聞稿 ]

[ 更多公開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