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logo

「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朱明中教授

2019年5月24日

曾經有學生徵集「一人一個朱明中教授的缺點」,得到的答案卻是「太完美太好人」、「有空就會去看太陽」、「會帶你睇星」等,都是一些美好的缺憾。

中大物理系朱明中教授研究多年,一直追尋宇宙中最微小的粒子,領導香港科研團隊參與世界最大的基礎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強子對撞實驗,找尋萬物的終極結構與定律。而在朱明中教授眼中,宇宙的缺憾也是美好的,所以於5月24日舉辦的「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他以「宇宙的美好缺憾」為題開講,帶200名中大師生、校友、中學生及公眾人士一起探索宇宙萬物。朱教授除了與聽眾分享他與團隊的研究成果,於演講後更與主持伍家謙先生(2008新聞與傳播碩士)及學生主持鍾哲翟同學(中大理論物理學精研課程一年級生)交流討論,並解答現場觀眾的提問。


 

 

宇宙的美好缺憾(撰文:朱明中教授)

從前的旺角火車站是一個山頭,當時在伊利沙伯中學念書的我,特別愛在那山頭看星,滿天星斗,從此對天文宇宙產生了好奇,開啟了我投入研究、探索宇宙之路。

抬頭望見的宇宙星空,壯麗浩瀚,但很可惜,對我們研究宇宙的人來說,卻存在兩個極大的缺憾。

  • 中大朱明中教授在5月24日「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中,以「宇宙的美好缺憾」為題作分享。他以梵高畫作《星夜》形容宇宙,雖有看得見的星星,但同時有很多看不見的暗物質,而星星又終有爆炸、熄滅的一天。

看不見的遠超看得見的

長久以來,宇宙學上存在一個問題。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揭開了宇宙發展史,大爆炸最初期時,物質密度極高,而且分佈只有些微差異。其後,隨着宇宙不斷膨脹,物質因萬有引力互相吸引,經過138億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物質分佈變得非常不平均,形成星系、星系團等大大小小的結構。不過,現時科學家所觀測到的宇宙結構,卻比純粹由已知物質的萬有引力造成的宇宙結構,來得更加不平均。要形成今天的宇宙,必須有人類未知的物質存在,亦即「暗物質」,而暗物質的數量更是已知物質的6倍。

原來在浩瀚的宇宙裏,人類看不見的遠超看得見的。

科學家現時對暗物質的認知極少,透過中大學生所做的天文、宇宙學模擬所見,我們只知道它是質量很大、速度很低的物質。它透明不發光,充斥宇宙各方,存在於課室、辦公室、家中、街上,它穿過你,你穿過它,但你看不到它,亦感覺不到它。最令物理學家不服氣的,是這些暗物質比我們知道的物質多很多,我們知道的實在很微不足道。

  • 朱明中教授與主持人伍家謙先生(左,2008 新聞與傳播碩士),以及學生主持鍾哲翟(右,中大理論物理學精研課程一年級生)交流討論。

搜尋未知的暗物質

不服氣的我們,當然要繼續搜尋暗物質粒子。5年前,我帶領包括中大成員在內的香港物理學家團隊,加入了世界最大的基礎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參加其中一個努力在地球製造暗物質的實驗。

暗物質是怎樣製造出來?答案就在CERN近年建成的「大型強子對撞器(Large Hardon Collider,LHC)」裏。這個對撞器是一個藏於100米地底的大圓環,全長27公里,橫跨法國、瑞士,進行全球最大的粒子對撞實驗,對撞器裝有數個加速器及4組探測器,香港團隊參與的是其中一組探測器ATLAS的研究。在對撞器裏,兩束名為「質子」的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然後對撞,情況有如宇宙初開的大爆炸,將很大的能量集中在很小的地方,讓火球膨脹,冷卻成大量的物質,包括一些大質量而未被發現的粒子,例如暗物質粒子。2012年,科學家就在這個對撞器中,透過質子對撞,捕獲希格斯粒子(俗稱「上帝粒子」),成為基礎物理學研究的里程碑。希格斯粒子對搜尋暗物質有極大的幫助,因為相信是賦予基本粒子質量的希格斯粒子,應與暗物質粒子有相互作用,在對撞器中有可能衰變成為暗物質,打開在地球上發現暗物質之門,尋回失蹤的能量與質量。

  • 朱明中教授帶領香港物理學家團隊參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是世界最大的基礎物理實驗室。圖為中大物理系成員於CERN留影,牆上壁畫模擬粒子在「大型強子對撞器(LHC)」的探測器中對撞的情況。

恆星終會滅亡

另一個宇宙的缺憾,是恆星其實並不永恆。所有恆星都會死亡,死法有很多種,最燦爛的一種就是大爆炸,每個星系平均約50年發生一次。如果恆星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約10倍,死時必定會經過「星核塌縮超新星爆炸」,爆炸後星核可能會塌縮成為一個黑洞,黑洞代表很大的時空扭曲,而且是完全不對稱、有入無出的門口,我們完全不能探測黑洞裏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在壯麗的宇宙裏,將會出現愈來愈多黑洞,千瘡百孔。

下一次超新星爆炸

雖然恆星熄滅很可惜,科學家(包括我在內)卻是十分期待下一次超新星爆炸。下一顆在銀河系爆炸的超新星可能發生於南方的海山二星(亦即船底座伊塔星),它的質量是太陽的超過100倍,光度是太陽的500萬倍,當發生「星核塌縮超新星爆炸」時,將會比1000億個太陽還要光亮。由於它的核心將塌縮到很小的空間,過程會將電子和質子壓縮,製造出大量我們仍然知道很少的中微子,以及放射出很多重力波。

  • 講座吸引200人出席,當中包括中學生,他們於問答環節積極發問。

剛巧中大研究團隊有參與中微子與重力波探測的研究工作,萬一明天就發生超新星爆炸,我們亦已準備就緒。由於爆炸所產生的光會完全遮擋住核心的演化,單靠光學望遠鏡並不能觀測到星核塌縮及爆炸的過程。有賴全球科學家共同努力,包括我們中大成員積極參與研究的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以及黎冠峰教授帶領中大團隊參與研究的LIGO及KAGRA重力波探測器,我們就不止可以看到爆炸外圍的火球,還可觀測超新星爆炸的核心。

宇宙的缺憾,造就壯麗的星空,讓我們繼續去追尋宇宙的真理。香港在天文、宇宙、物理學的研究成績並不落後,適逢基礎物理、宇宙學進入黃金歲月,加上近期的最新發現及突破,成為我們強勁的新工具去研究未知之處,我期望有朝一日發現暗物質、觀測到星核塌縮,都有我們香港下一代的足跡,揭開神秘宇宙的面紗。

 

原文於2019年6月14日《信報》教育版刊登


 

 

[ 講座足本重溫 ]

[ 講座相片 ]

[ 新聞稿 ]

[ 更多公開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