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logo

「智慧的探索」公开讲座系列——卢煜明教授

2019年2月15日

以往孕妇需要「抽羊水」来诊断胎儿是否患上唐氏综合症;直至近年一项「港产」发明的出现,始惠及全球近千万名的准妈妈。

答案便是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卢煜明教授开发的「无创产前诊断技术」。卢教授总共花了22年,才能将这项研究由实验室带到临床应用。这位无创产检之父于2月15日以「科研的挑战与乐趣」主讲第二场 「智慧的探索」公开讲座系列,细说他一路走来的科研旅途。讲座吸引约200名中大师生、校友、中学生及公众人士出席,全场气氛热烈。卢教授除了与听众分享他如何发明无创产检技术、利用血浆DNA进行鼻咽癌筛查研究及多年来进行研究工作的心路历程,于演讲后更与主持人作交流,并解答现场观众的提问。

 


科研的乐趣与挑战(撰文:卢煜明教授)

如果你问30年前的我,为何喜欢科研?我会回答因为兴趣。但真正踏足科研之路后,发现光是兴趣远远不够,还要毅力、坚持以及优秀的合作团队,才熬得过动辄8至10年的「艰苦期」。

年青人若想加入科研的世界,现在的路比以前更宽广,政府不断增加资源,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等范畴,推动香港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上刚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大力支持,相比我在1997年加入中大专注研究「无创产前检查」时的社会环境,现在的整体科研气氛大为改善,喜欢科研的朋友有更多发挥空间。

  • 参与讲座听众聚精会神地聆听卢煜明教授演讲

很多同学问我,对创科有兴趣,应从何入手?科学世界远远大于教科书覆盖的范围,若想寻找创新的灵感,不妨扩阔阅读范畴,去一趟图书馆翻阅《发现》(Discover)、《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等科普杂志,了解科学家为何会「灵机一闪」,继而凭着其研究改变世界,十分有趣。

阅读不同领域的科研文章,随时会带来「灵感」,我有切身体会。1997年,我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读到两篇文章,指癌细胞的DNA可在「血浆」和「血清」而非「血细胞」中找到,这有如醍醐灌顶!当时笔者已断断续续于母体「血细胞」寻找胎儿DNA达8年而未果,赫然发现一直被丢到垃圾桶的「血浆」可能是宝!既然细小的癌肿瘤都可以释放足够的DNA于血浆中让科学家发现,何况大如胎儿?于是团队马上改辕易帜,转往「血浆」找寻胎儿DNA。结果,这两篇关于癌症的文章,让看似没太大关连的「无创产前检查」打通经脉,顺利诞生,大大减低孕妇因抽羊胎水导致流产的风险。

  • 卢教授(中)与主持人伍家谦校友(左)及博士生林伟棋医生(右)分享科研的挑战与乐趣。

别小看你的高中数学书

科研路上挑战重重,解决了上述的难题,下一个难题接踵而来。研究团队希望从母体血浆中的胎儿DNA测出唐氏综合症,又花了整整10年时间。唐氏综合症的成因,是胎儿细胞里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所以要检测胎儿的DNA。可是,在母亲的血浆中,胎儿与母亲的DNA混在一起,如何分辨?后来,我们想到高中数学教导过的「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决心一试。先不厌其烦,把所有血浆中的DNA分拆,进行单分子测试,透过「泊松分布」的方式运算,终于成功化解难题,找出胎儿DNA的讯号。经过不断研发,10年后的2017年,血浆DNA检测更延伸至早期鼻咽癌,令更多人受惠。由此可见,广泛的知识基础就是解决难题的灵感之源,现今网上资源丰富,不论 YouTube或《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科学知识唾手可得,可能就是你将来成功的基础。

懂科学的企业家和律师

从科研路走上创业路,又是另一个艰辛的旅程。笔者与研究团队曾经成立了两间「初创企业」,包括生物科技公司雅士能(Xcelom)与思为诺(Cirina - 后来与另一家企业合并为GRAIL)。在兼顾科研与创业的过程中,发现香港缺乏具备科学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要由科学家兼任「半桶水」的企业家,举步维艰。培育科研人才固然重要,同时,香港亦应着手栽培有科学认识的企业家,方能让学府里的学术研究转化为惠及世人的科技产品。

  • 听众积极发问问题,与卢煜明教授交流。

科学家们更应该好好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实验室里的新发现,须及早注册专利,并由专业法律人士准备有关文件,可惜香港仍然缺乏熟悉科研知识产权的法律专才。「无创产前检查」曾数次被人侵权,其中部分诉讼于香港法庭审理,是一场痛苦的战争,前后转换了四名法官,才有人肯为案件判案,物色律师时,又发现全港专长打专利官司的大律师亦只有三人,一人代表被告,一人代表原告,第三人已接近退休年龄。可见香港熟悉科技专利的法律人才非常有限。若想科学家放心在本港做研究,香港必须急起直追,培训具备科研专利知识的法律人才。

科学与伦理并行发展

与此同时,创新科技需与道德伦理及法律体制并行发展。DNA检测逐渐普及,日后甚至可了解一个人的天赋才能与疾病风险,如果幼稚园凭检测结果决定收生,是否涉及歧视?美国早于2008年已落实《基因资讯反歧视法案(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保障个人基因资料。有见及此,香港政府于2017年亦成立基因组医学督导委员会(笔者是成员之一),检视应用基因组学涉及的规管及道德伦理问题。

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科学、教育、经济、法律各个界别共同的事,我期望有志从事科研的年青人建立扎实的知识,亦期望社会共同努力,带动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让科研可以更广泛走进社会,造福人群。

 

原文于2019年3月22日《信报》教育版刊登


 

[ 讲座足本重温 ]

[ 讲座相片 ]

[ 新闻稿 ]

[ 更多公开讲座 ]